哎,你说为啥别人的导电浆料涂出来又均匀又导电,你的却像芝麻糊一样结块?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事。我敢打赌,看完这篇你至少能少踩三个坑!
(敲黑板)先记住这个公式:导电性=填料含量×导电粒子接触概率。说白了,导电填料就是浆料的"灵魂伴侣"。
新手必看三大选择原则:
举个栗子:某触控屏厂把银粉换成银包铜粉,每吨成本省了12万,电阻值只增加了0.8Ω/cm²,这买卖划算吧?
去年有个朋友哭诉,花大价钱买的进口树脂,做出来的浆料一弯折就掉粉。后来发现是玻璃化温度(Tg)选错了——这事儿告诉我们,粘结剂可不是随便抓个胶水就能用的。
四大关键指标对照表:
应用场景 | 推荐Tg温度 | 固化温度 | 附着力等级 |
---|---|---|---|
柔性电路 | 80-100℃ | 120-150℃ | ≥4B(百格测试) |
光伏背板 | 120-150℃ | 180-220℃ | ≥3H(铅笔硬度) |
汽车电子 | 150-180℃ | 200-250℃ | 5kg/cm²剪切强度 |
这里有个关键点要注意:千万别信"万能型"粘结剂的宣传!上次见人用环氧树脂做可拉伸电路,结果拉伸20%就导电失效,典型的"张冠李戴"。
你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:刚调好的浆料粘度正合适,放半小时就变稠了。多半是溶剂挥发速度没控制好!
溶剂组合黄金配方:
记得去年帮某PCB厂调整溶剂配比,把原来的单一溶剂改成混合体系,印刷良品率直接从75%飙到92%。老板差点给我发锦旗!
添加剂就像炒菜的调料,放对了锦上添花,放错了...你懂的。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乱加助剂,最后浆料变成"化学火锅"。
必加三剑客:
等等,我是不是漏了什么?对了!千万别同时用两种分散剂,它们会像小孩抢玩具一样打架,反而降低分散效果。
想要导电浆料从青铜变王者?试试这个"三段式升级法":
有个真实案例:某新能源企业用这个方法,把浆料方阻从25mΩ/□降到12mΩ/□,电池效率直接涨了1.8个百分点。
说实在的,现在行业里有个误区——总觉得贵的就是好的。其实我见过太多案例,用对方法比堆料更重要。就拿导电填料来说,银粉含量从65%提到70%,导电性只提升8%,成本却增加35%,这买卖划算吗?
未来趋势我看好两个方向:一是环保型水性浆料,虽然现在技术还不成熟;二是智能浆料,能根据温度自动调节电阻值的那种。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,先把眼前的基本功练扎实吧!